金、商二州位于西京长安之南,且与长安接壤,还位于交通要道上怎么加杠杆证券,是长安通往东南西南的常经地区,丰富的资源也使得金、商二州地位比较重要。
唐立国时间较长,要结合时代背景来考虑金、商二州在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与官员任免。
不同时间的官员任免其用意大多发生变化,从而要分阶段动态的考察刺史的任免和防御使的废立。总体来看,金、商二州的官员任免要以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作为节点分为三个阶段。不同时期,刺史、都防御使向节度使见证了金、商二州的行政区划变迁。
唐代金、商二州的刺史、都防御使与节度使
一唐代金、商二州刺史
1. 、唐代金、商二州刺史群体与中央关系
唐代的刺史由中央任命,讨论刺史的出身,可以看出政策的偏向以及皇帝的用人喜好。那么对金、商二州刺史的材料整理则可以对金、商二州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刺史与州的关联往往在于他们的在任时代、在任表现,以及他们通过何种方式入职。
展开剩余89%将搜集到的唐代金州刺史分为刺史姓名、任职时间、在任表现和出身情况四部分。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州刺史的出身情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玄宗之前刺史多有皇室成员;玄宗至黄巢起义之间多为科举出身或大姓;黄巢起义后多为占据一方的跋扈武人。
唐玄宗之前宗室为刺史的情况较多,如李元亨、李元婴、李绪和李行正曾出任金州刺史。
季布为河东太守时受汉文帝召见,汉文帝称河东郡是汉朝的股肱之郡,这是最早见到股肱郡的记载。股肱,意为大腿和胳膊,指得力的帮手。股肱郡指对朝廷非常重要的州郡,地理位置优越是股肱郡的突出特征。唐代也有股肱郡的记载。
玄宗设置了十王宅百孙院,严禁他们之间交通和外出,王子皇孙不被允许有过大权力,宗室为刺史的情况便逐渐减少了。玄宗朝之后,可以看到金州刺史中皇室成员明显减少。
跟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关,官员通过举进士、明经进入官场的比例增加。科举制度虽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平民与特权贵族之间的界限,促进了各阶层的流动,但从金州刺史成员的姓氏和家族不难看出,韦等子弟依旧占据金州刺史的很大比例。
2. 唐代金、商二州刺史在任职责
刺史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掌管一州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充分肯定了刺史的重要性,而刺史的具体职责常常比较细碎,这还需要从具体的事例中来探讨。我们可以从唐代金、商二州刺史的职掌来探讨唐各州刺史主要的职掌。
进贡事宜,刺史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要将当地的特产作为贡品上供给皇帝,例如崔彦冲作为金州刺史,将当地的腊鹿上供给僖宗皇帝。
刺史的一般职责还包括修路浚河,尤其是金、商二州还处于交通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的地方。
刺史的职责不仅仅是政务上的,在对文化的传播上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比如文宗大和年间的金州刺史姚合,他的很多诗文都反映了金州的风景,如《金州西园九首》《游杏溪兰若》,但是《乞新茶》《乞酒》也记录了姚合与百姓和谐相处的情形。姚合的功绩被后人传颂。
二唐代金、商二州都防御使与节度使
唐中央在安史之乱后在金、商二州设置了都防御使,但是在光启元年后设置了节度使。这不仅仅是金、商二州地位的提升,将它们放到唐代后期中央与藩镇的关系中来考虑,可以发现金、商二州都防御使的设立是金、商二州成为藩镇的关键,而节度使的设立则是金、商二州成为“名实合一”藩镇的体现。
1. 藩镇的形成:金、商二州都防御使的设立
在金、商二州的沿革已经体现了安史之乱之前金、商二州一直隶属于京畿或者山南道,是刺史州。
防御州的确可称得上是安史之乱的产物,分布地区广泛,都是为了抵御叛将。以时间先后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防御州由北向南设置,郓齐兖州——河中——襄阳、南阳——汴州——福建;由东向西扩展,这与安史之乱的动乱方向或者唐廷的防御设置大体相同。
金、商二州防御使的设置与这些地区不同,结合《新唐书·方镇表》中的记载,金、商二州在至德元载受京畿节度使掌管,在至德二载受山南东道节度使掌管,在上元二年受兴平节度使掌管,在宝应元年受京畿节度使掌管。
防御州多出现在战乱时贼人较多的地方,是唐廷用来防御贼人的一种制度设计。但是跟一般战时设置的防御州不同,金、商二州防御州长期存在。
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如在京师设置进奏院,职掌本州军权,与节度使、防御使并称,这些都能表现出金商二防御州可被视作藩镇。
2、藩镇的发展:金、商二州节度使的设立
光启元年(885),金、商二州都防御使被升为节度使。光启年间,正是黄巢起义如火如荼的时候。起义发生后,唐王朝利用藩镇兵力镇压起义。
起义虽被镇压下去,唐中央权力却进一步落入藩镇手中,唐王朝的统治逐渐分崩离析,名存实亡。而随着唐中央权威的丧失,也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开始出现独立化,各路藩镇和州纷纷割据一方。
黄巢起义的爆发,使得唐朝各藩镇开始更加明显的割据,形成了一部分新的藩镇。这些藩镇与中唐时的河北强藩不同,多是只占据两三州,但是各自为营,与唐廷离心。
凤翔、蒲、陕、河阳、洛阳等离长安很近的地区已经不受唐廷管控,唐廷的重要经济来源江淮也因运路不通,赋税到达不了唐廷。唐廷能掌握的只有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西道的数十州,唐朝统治濒临瓦解。
唐代金、商二州的总体发展
一 曲折发展
1,不同时期呈现不同样貌
唐代金、商二州从唐初唐末的行政区划变迁,依据时代划分三个时段:唐初,金州设有总管府,总管诸州;安史之乱后金、商二州行政区划开始变得频繁,这跟唐朝时代背景契合;兴元元年至光启元年之间,金、商二州成为防御州;光启元年,金、商二州防御使升节度使。
唐代金、商二州的行政区划变迁是漫长而复杂的,行政区划变迁本就是会依据时代的特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金、商二州与山南西道的关系为金、商二州的行政区划变迁增加了一些讨论的空间。
唐后期,老牌藩镇如河北等藩镇相继衰落,先后出现了几个新型强藩,如李昌符、王重荣、李克用等占据的藩镇,他们相互攻伐,并开始干预朝政,唐天子则成为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
唐廷形同虚设,逐渐失去了对各藩镇的管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商二州却与寻求独立的强藩不同。
2. 不同方面不同发展进程
唐后期的防御使多由州刺史担任,金州有杨守亮、杨守宗、李继臻、冯行袭、王宗朗等,而商州的防御使有李存权、程景思等。他们在面对唐廷大权旁落时却并未落井下石,而是有不同的抉择。
之后杨守亮收纳反叛失败的杨复恭被凤翔李茂贞、邠宁王行瑜、镇国韩建等共同弹劾,杨守亮被杀。
杨守亮在《旧唐书·僖宗纪》中被称作“跋扈都将”,他本是盗贼,因受到杨复恭收养而效力于唐廷,但杨复恭叛变,杨守亮战败一路逃窜为逻戍所缚押往京师。在光启二年时,金、商二州还是受到唐廷的管控,但是长官为跋扈都将。
《旧唐书》只提到杨守宗是跋扈都头并未提到他的生平事迹。包含了三位金州刺史,其中冯行袭攻拔了李继臻和平定了杨守亮叛乱。暂时处于唐廷的一方。
这是平定杨守亮等人叛乱后所作敕书,金、商二州作为杨守亮等人叛乱的重镇,受到战火波及大,生灵涂炭。
二 唐廷的减免措施
1.减轻赋税
唐廷对金、商二州在赋税、杂色差役等方面进行减免。金、商二州与京畿界内是并列的关系,可见金、商二州在唐昭宗时期是独立的藩镇,不属于京畿。直到乾宁元年,金、商二州还在唐廷的管辖下,并没有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
一条昭宗天复元年任前商州刺史李存权为华州刺史的记载,当时皇帝的车驾在华州,表明华州还暂时在唐廷的掌控中,而李存权为前商州刺史出任华州,是昭宗信得过李存权的表现。
李存权应当是继任冯行袭成为商州刺史。从上述四位刺史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光启元年后是藩镇林立的时代,但是金、商二州却还受到朝廷的管控,但是这种管控也是不稳定的,比如金州杨守亮就在任上响应义父的号召,杨守宗也被史书记载为跋扈都头。
刺史兼本州节度使,掌握着本州的军政大权,使金商两州的掌权者也并不都是安分守己,他们也在不断试探朝廷。更是因金、商二州独特的地域位置,此地逐渐成为地方各路强藩争相抢夺,妄图进一步控制唐中央的据点。
2.成为藩镇非一时之功
金、商二州成为藩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它们成为藩镇的过程可以洞察金、商二州的行政区划变迁,金、商二州在安史之乱中作为战斗前线和堡垒,设置了都防御使。跟其它州短暂设置防御使不同,金、商二州设置防御使的时间近百年。
且金、商二州防御州是介于道和一般州的藩镇。唐廷权威受到威胁,藩镇林立,金、商二州作为唐西京长安的腹心之地,受到唐廷的重视,从金、商二州防御使升级为节度使,完成了金、商二州防御州为藩镇的名实合一。
并不是唐后期所有的藩镇都是割据的,唐后期金、商二州的刺史虽然也有被称作“跋扈都头”,但是根据金、商二州与唐廷的隶属关系以及金、商二州刺史对身处险境的唐廷的援助可以反驳藩镇多为割据的传统观点。
光启之前,金、商二州都防御使实际上也是一种类型的藩镇,其设置是基于两州地理位置上对长安的重要性,设置之后金、商二州也确实长期发挥着屏障作用。光启之后因为黄巢起义,朝廷权威进一步衰落,将金、商二州都防御使升级为节度使,也不无笼络之意。
此后一直到唐亡,金、商二州始终为朝廷掌控,实际上也是在唐与割据强藩的角力争夺中,维持了忠于朝廷的基本态度,从南方保障了长安的安全,也为延续唐的国运提供了助力。
发布于:天津市